■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系列談④
只有“扎根中國大地”,不斷增強“四個自信”,以高校為主陣地加快構建自主的知識理論體系,尤其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中,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才能由自主自立走向自強,實現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跨越。
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后,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發展任務,如何統籌好“兩個大局”、把握好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本文圍繞新發展理念、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全球視野觀照中國現實,發現教育強國建設需要在七個方面著力。
強自主
全球競爭從根本上是知識理論和價值觀的較量。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增長更加依賴知識理論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擁有自主知識理論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礎。自主知識理論也是一個國家、民族自我認同、自我傳承、自我超越的精神價值之源。知識理論的傳承與創新是教育的使命。教育傳承的知識自主性強,教育的民族稟賦、人文特色、國家實力才能彰顯,教育從“根”上才能強起來。只有“扎根中國大地”,不斷增強“四個自信”,以高校為主陣地加快構建自主的知識理論體系,尤其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中,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解決好高端人才培養“卡脖子”以及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理論開發應用“路徑依賴”的問題,讓“龍頭”挺立起來,才能由自主自立走向自強,實現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跨越。
強創新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強。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多個方面。其中,科技創新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一個關鍵變量。制度創新對科技創新具有決定性影響,是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的關鍵?;诂F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制度創新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礎變量。教育強國建設需要在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基礎上,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深入推進中國科學院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治理機制、人才引育、科研管理、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制度創新,著力打造一批體現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形成若干“高原”甚至“高峰”區域,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強統籌
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是黨的二十大報告重要理論創新,也是教育強國運行機制的內核。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科技振興、人才輩出的基礎支撐。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教育、科技和人才共生共榮的特性愈加凸顯。16世紀以來,先后形成的5個全球科學和人才中心(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與其教育(通常也是全球教育中心)所引發的全球知識和人才流動緊密相關。教育強國建設不是教育部門的單兵突進,作為國家戰略要與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相統籌。不僅教育部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辦教育,科技、人才部門也要立足全局看教育促教育,形成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要實現三者的統籌協調發展,需要在中央層面設立高級別協調機制,就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重大問題實行統籌規劃、統籌部署、統籌推進。1945年,應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美國科學研究和發展辦公室主任范內瓦·布什撰寫了《科學:無盡的前沿》報告,該報告對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統籌布局,使美國得以在戰后迅速擺脫對歐洲基礎研究和科研人才的依賴,成就了今日美國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地位。
強開放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本內涵之一。全面提高教育對外開放質量,需要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圍繞雙向留學、涉外辦學、人才引育、國際科技合作、教育援助、人文交流等,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打造高質量涉外教育、科技、人才規范和標準體系,優化生源、學科專業、師資、投入等要素結構,疏通人才、知識流動內外循環的“堵點”,實現教育國內國際循環的相互銜接轉化。以人才、智力外循環,如全球學習、全球實習、全球就業、全球研發等,帶動教育系統內循環結構性變化。以打造“留學中國”等國際教育交流合作品牌為引領,推進高水平開放,以高水平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今世界的教育強國無一不是在開放中形成、在更高水平開放中發展壯大的。美國提高國際開放程度以提高美國國家競爭力法案指出,要將國際教育交流作為優先事項,保持美國吸引國際學生、學者、科研人員和交流訪問者的競爭力,以促進全球領導力和國家安全。
強素質
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高素質人口作支撐。只有實現人的高質量全面發展,經濟社會才能高質量發展。教育強國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必須牢牢抓住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全面提高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青年強,則國家強。培養高素質青少年,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面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艱巨任務,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新形勢下的價值觀較量,教師的人格品質尤為重要。要在“破五唯”中,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健全“五育并舉”、立德樹人的落實機制,抓實基礎教育這一教育強國建設的基點,使素質教育的應有地位真正確立,從根本上扭轉教育重知識、輕素質的狀況。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龍頭”鑄魂,彰顯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這一鮮亮底色。畫好素質教育“點睛之筆”,讓“龍頭”富有中國氣派、中國精神。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為教育強國建設強基固本,推動形成優秀人才競相從教、廣大教師盡展其才、“四有”好老師和“大先生”不斷涌現的新局面。
強語言
語言是打開中外民心相通之門的鑰匙,是實現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工具,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資源?;谡Z言的交流溝通是教育的本質屬性。在語言的多樣性中,強大的國際交流溝通能力是教育強國的重要特征之一。多語制的國際組織是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平臺,其人員構成也是衡量一國教育實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的重要參照。我國在聯合國國際職員人數與美國、英國、法國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外語能力是導致我國國際職員代表比例不足、中高級職員尤其缺乏的重要因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首先要培養好在全球多元文化環境中的語言勝任力。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必須突破語言對我國全球競爭力、國際傳播力和教育影響力的瓶頸制約。在提升國民外語能力的同時,加強中文的全球傳播和構建多語種推廣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增強與各國語言標準對接和認證,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中,不斷提升國家語言文化軟實力和教育國際影響力。
強擔當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民心工程與戰略工程。教育強國建設要與世界共享教育發展成果,推動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和諧共生,推進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按_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是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具體包括確保所有男女童完成免費、公平和優質的中小學教育,并取得相關和有效的學習成果等10項指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我國在提升可持續發展目標達成度的同時,也要積極通過教育援助和國際發展合作不斷提升對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改善的貢獻度,為中巴命運共同體、中老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中阿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等國家、區域之間的命運共同體注入更多教育交流合作內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強調,數字素養和數字訪問是21世紀的基本權利。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也是推進全球教育治理體系變革、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徑。需將我國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和建設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有機結合,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教育數字“軟”聯通,幫助沿線發展中國家彌合教育數字鴻溝。
(作者單位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涂端午系該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06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jhzwhd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