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必然之舉。新時代,提升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質量和水準,對于促進中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發揮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教育現代化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用現代先進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學設備武裝人才,培養新型勞動者和高素質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價值導向。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上,國家明確將教育現代化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到2020年,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傮w來看,教育現代化不僅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過程,同時也是追趕超越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教育現代化是對傳統教育的內涵式革新。中國式現代化反映了中國從落后的傳統農業大國走向現代化國家的偉大歷程,包含“中國式”的鮮明特色和“現代化”的高質量水準。教育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也集中體現了中國教育事業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歷程。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號召,使得教育現代化上升為國家意志和時代發展主題。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程中,高度重視傳統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和實質性轉化,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更加注重堅持以德為先,立德樹人;更加注重全面發展,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更加注重面向人人,以每一個人的現代化為目標,實現對教育公平的更高層次跨越;更加注重終身學習,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將學習貫穿人的一生,滿足人對學習的終身需求;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原則,個性化培養、針對性服務,促進全民享有公平、有質量、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機會;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堅持學以致用,身心合一,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實現教育成果現實性轉化;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推動教育向社會開放、向產業開放,推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構建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發展新格局。教育現代化就是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實現的跨越式創新,適應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需要,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轉型的催化劑。
教育現代化是推進人的現代化的武裝必備。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推進需要作為改造世界的主體力量“人”來實現,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力證明,一切為了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法寶。從現代化與人的關系來看,現代化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發展的過程,涉及人類生活全方位的變革,而人又是全方位變革的中堅力量,扮演著核心角色。對于教育現代化而言,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其活動主體也是人,人在社會中接受教育,進而又投身于現代化發展進程。從教育理念與人的關系來看,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依托,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其核心都是圍繞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主題展開的。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始終貫穿教育現代化全過程。加快教育現代化要求教育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圍繞人才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發力。因此,教育現代化是推進人的現代化的武裝必備,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助推器。
教育現代化以先進思想為受教育主體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撐。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弊鳛橐庾R形態的重要表現形式,精神和信念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促進作用?!吨袊逃F代化2035》將“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置于發展教育現代化十大戰略任務之首,將其融入中小學、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發展全過程,落實到教育現代化各領域、各環節,以增強受教育主體的精神信念。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現代化以其先進的教育理念、系統的教育思想為受教育主體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撐,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
教育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技術引領和人才保障。教育是維系人類社會存在的重要產物,通過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擴大科學知識的再生產,使原來為少數人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在較短時間內為更多人所掌握,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先進的生產經驗得到推廣,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作為教育的有效載體,技術與人才的力量愈加凸顯。一方面,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教育在其發展模式上呈現出生產性日趨強勁、革命性愈顯突出、發展性更受重視、綜合性更趨重要、國際性日趨增強等現代化的鮮明底色,在變革生產關系、創新生產力適用技能方面更具現代化特質,由此帶來的技術革新與人才創新就變得愈加適合現代化發展需求。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高質量增長、人才高水平儲備、科技高效率推進的現代化,是經濟、人才、科技全方位發展的現代化,教育能夠提供技術引領和人才保障,推動經濟繁榮、人才創新與科技進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拓與完善,形成獨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育發展模式。
教育現代化催發對外開放新契機。對外開放是中國基本國策。歷史經驗充分證明,對外開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加強國際交流、參與國際合作的一貫遵循。中國遵循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原則,堅持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有力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全面鋪開。教育對外開放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我們主張互學互鑒,鼓勵留學,支持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發展面向未來的國際教育,將教育對外開放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斷提升教育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從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水平、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推進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海外國際學校、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健全對外教育援助機制等方面不斷拓展,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有助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貢獻。
(楊智皓單位系武漢輕工大學,段文健單位系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06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jhzwhdp.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