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近日,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確責任分工,建立健全推進機制,不斷將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引向深入。一起來看五位專家的觀點——
智能技術賦能教學創新:人機協同教學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郭炯
《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推動數字化在優化教學過程、優化學生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助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人機協同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機器智能和人類智能各自的優勢,使二者潛能得到充分彰顯,推動課堂生態重構。
智能技術在重塑教育教學深層次變革的過程中不斷促進新教育形態的產生,而且其本身的“代具”作用也進一步彰顯,已從認識過程中的工具性、中介性角色演變為主體性角色,能夠識別有意義的信息模式、進行情境表征和協作處理具體問題,使得融合機器智能和人類意識的人機協同教學得以可能,促進教學結構變化。
智能技術賦能教師備、授、測、評、練等活動,如開展智能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智能答疑、技能測評、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等實踐。發揮智能技術的數據分析挖掘、高效重復工作等天然優勢,使其扮演智能導師等角色,通過人機協同的方式,破解人類教師本身所存在的重復機械工作倦怠、學生群體兼顧不足、主觀經驗主義缺陷等問題,使人類教師和智能導師共同成為教學主體。但由于當前智能技術在應對復雜情境問題時還表現出一定的不足,還需要教師在應用智能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時,注重合理分工、協同互補。
項目式學習和人工智能助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桑國元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需要積極應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奮力繪制基礎教育育人圖景。
《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重點強調了教學方式的變革。其中,“聚焦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學科實踐(實驗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被視為“實施教學改革重難點”。確保高質量落實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至關重要。為此,需要從兩個方面重點突破。
一是全面推進項目式學習。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的有關要求,以項目式學習為重要抓手,落實學科實踐、跨學科主題學習、大單元教學、大概念教學等實踐樣態,從而更加有效地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二是探索人工智能技術的課程教學價值。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應借助教育領域人工智能的最大優勢,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自適應學習,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進行智能評估,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輔助。
數字化賦能高質量課程教學改革
首都師范大學社科處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增田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已經滲入并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已經進入了數字化乃至于數智化時代。近日,教育部出臺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就專門將“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行動”作為其重要任務之一。目的在于提升教師和教研員專業化水平,確保高質量落實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深入推進教育數字化,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為此,課程教學實踐要清晰識變,從容應變,積極求變。也就是說,無論是教育理論工作者還是教育實踐工作者,都要充分認識到數字化是時代發展勢不可擋的大趨勢,要清晰認知數字化的本質以及數字化在教育教學中的各種表現,認同和接納數字化;要主動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從容應對數字化時代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并預防和規避數字化帶來的可能性風險;要積極主動,守正創新,奮發進取,充分利用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構建數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與學模式,推動數字化在拓展教學時空、共享優質資源、優化課程內容與教學過程、優化學生學習方式、精準開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助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數字化轉型全面賦能教學變革與質量提升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辛繼湘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態勢。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推動數字化在拓展教學時空、共享優質資源、優化課程內容與教學過程、優化學生學習方式、精準開展教學評價等方面廣泛應用,從而促進教學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的變革。
對此,中小學深化教學改革不僅要善于利用數字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手段、教學環境和組織形式,還需要在教學觀念、教學文化上深層次地加以改變,這一過程涉及多種多樣的復雜因素及其內在關系。中小學教學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教學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教學的育人目的引領技術賦能,善用技術而又超越技術,在汲取技術力量的同時,使學生的學習根植于文化之中,深入所學內容的精神層面,從而讓學生在數字化時代獲得健全發展。
數字化賦能教學的“何為”與“可為”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陸
教育部辦公廳于2023年5月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了課程方案落地規劃、教學方式變革、科學素養提升、教學評價牽引、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等“五大行動”共14項舉措,緊緊抓住制訂課程實施規劃、實施教學改革重難點攻堅、加強科學教育、數字化賦能教學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推動課程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是統籌運用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思維,以數據要素為基礎,建立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映射關系,通過計算賦能增加對教育教學現象的認知維度,提升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認知水平,從而推動教育教學系統流程再造、制度重構、整體優化的過程,可以有效解決教研中的難點問題。
教育的數字化轉型與傳統的教育信息化存在有本質的不同,傳統的教育信息化是在物理空間中閉環完成,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則是物理空間的孿生數字空間中,支持通過算法發現教育教學中的新現象、新事物,例如可以通過算法計算對教育教學系統中的人、教學現象等做出診斷與預測,繼而獲得數據驅動下產生的新理論、新觀點,乃至獲得新知識。
數據是對事物現象的表征方式,通過數據可以獲知事物的現象。在數字化轉型中,數據不僅可以用于表征教學現象和提供教學改進的論據,數據還可以使得還原論和整體論找到融會貫通的共同基礎。例如利用AI技術對視頻課例進行數據化的過程是碎片化的還原過程,而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的過程是集成化的整合過程,數據還原為數據整合打下基礎,數據整合則將數據還原后的碎片重聚并顯現出教育教學規律,體現出大數據時代的整體論是基于數據還原的整體論,是經過數據還原的并具有豐富細節的整體論,是實實在在對數據碎片的整合與重構。
在數字化賦能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警惕將數據主義放在與人文主義對立的立場上,不能一味堅持用數據理解、解釋一切,或者濫用數據,而缺少對人的關切和人境遇的考量。在數據面前,教師作為研究者應該首先保持人的獨立性,提高人的自覺性,發揮人的能動性,確保人的主體性地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jhzwhdp.com All Rights Reserved.